法轮(梵语:Dharma-sakra,藏语:chos hkhor),可译为正法之轮,妙法轮;这是将佛法比作转轮圣王的轮宝,佛所说法。佛以涅槃因、果及其体性,三者随一为所论主旨之语言。此如轮宝,能摧异类,于诸道法,能舍能入,迅速运转,八圣道支以为八幅。具此同法,故名为轮“choshkhor bskor ba”转法轮,讲经说法。转法轮节,释尊四大节日之一。这是释尊成道之后的初转法轮,向五比丘说了佛陀亲证的妙法,即四谛法轮。他们闻法之后,随即证了阿罗汉果的境界。其后每年六月初四,世界佛教国家都举办昌大的纪念活动。
经云:“将以此洲大法轮,我以善巧将布满;希求悉地施舍故,每日聪明为妙供。”
法轮标识表记标帜的来历,同样也有着深远的历史布景和象征意义。
中国的佛教来源于古印度,而古印度公元前为农业国,其农民种地时,有一种可以向前滚动,用来碾压碎土的轮状物农具,这就是法轮的前身。以后古印度部落间爆发了战争,把这种农具演变为兵器使用,并装备成战车,用来冲锋陷阵。古印度传说中就有法轮圣王转动轮宝,摧破山岳岩石和城池,无坚不摧的描述。后来战争平息,再后来又诞生了佛教,佛教把这种兵器引入佛门,其目的不再作为兵器使用,而是用来比方佛法。因为轮状物具有两种含义,一是可以转动,经久不息;二是可以摧破和碾压,以暗示佛之说法,不同于一般人,他不竭于一人,一事,一处之上,而像转动的法轮一样,永不竭息,可摧破众生的迷惑、懊恼和障碍。所以佛的首次说法比方为初转法轮,就十分贴切。以后法轮形成佛教的固定标识表记标帜,比如佛教手中有转法轮印,汉传佛教法器八宝中以及藏传佛教法器七珍中均有法轮的造型,甚至世界佛教联合会也将法轮作为佛教的象征。
汉传佛教称八宝为八瑞相,而藏传佛教称八宝为扎西达吉;汉传佛教将八宝中的法轮称为轮宝,而藏传佛教称法轮为阔洛。但无论如何称号都是取其象征意义,也就是佛教的法理如同转动的法轮一样,可以经久流传、永不竭息,破除障碍,永远向前并且可以扫除众生的一切懊恼和欲念。
游人和信众参不雅观佛教寺院,看到寺庙大门外书写着法伦常转四个大字,也就自然地联想到:佛教教法,常转常新,永不竭息,克服和扫除众生欲念懊恼及障碍这种象征性的意义。
由此我们可以意识到佛教之所以称为佛教,是以教化功能为主,目的是启发大众的觉悟,破除他们的障碍和懊恼;奉行“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”的宗旨,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,珍爱生命、珍爱社会,维护国家与民族间的安宁与承平。这才是佛教教理所倡导的:正信、正修、正行。
佛教三宝之一为三宝。这里所说的“僧”乃是一个僧众团体,即宗教场所内四名僧人以上才可称为僧众。如若几十名乃至几百名的僧人举行的法会,更具加持力,且法力无边,这是普度众生之无上功德的便利法门。由于佛弟子僧众有多年持戒、持咒严修之功德,尤其密乘讲灌顶传承法脉之法门,“僧宝”有佛、菩萨、本尊真语之加持,所以由僧众口诵经文、手转动经轮、心不雅观想佛菩萨是有殊胜功德和无限力量的。因此,僧众一起转动经轮代表108位菩萨的无量功德。
居士是佛教四众弟子之一,又是寺院和普度众生的坚强后盾,居士可代表佛教的福德资粮。从古到今,居士在佛教历史上做出了不成磨灭的贡献。
佛经是佛教三宝之一的法宝,是释尊多劫修持菩萨行觉悟亲证大聪明和大慈悲的宝藏。法是引导众生的指路明灯。法宝是阐述了众生离苦得乐的道理。持108部《大藏经》转经轮是佛教徒续佛慧命,继续释尊“以法为师”的传统。《涅槃经》中释尊有:“自皈依、自灯明,法皈依、法灯明”的教诲;“学佛行佛”,尽一切学;以实现普度一切众生的“慈悲喜舍”之大愿精神。